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活动 > 春来茶馆 > 社区规划新理念  > 正文
城市社区规划设计新理念
发布时间: 2013-07-11   来源: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我们之前合作过的一个开发商,开发商自己比较有想法,他认为这个社区未来的事情是他的事情,他把未来社区的一个组织作为自己楼盘很大的卖点,他自己成立一个物业公司,留一笔利润在这个物业公司里面,实现长期的后续发展。社区提供的活动很多,有自己的活动室,对整个社区老年人提供午餐,然后小孩子提供早餐,还有晚上的托管。作为开发商,他把社区未来的生活的组织作为他自己的责任,作为一个卖点,我觉得这也是一个方向。国外建筑师对建筑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事无巨细都要过问,甚至到了最后使用中掉块玻璃都是建筑师的事情。我不知道他们这方面到底是怎么保证机制是完善的,但中国可能这方面就比较少,就一环一环完成之后后面就跟建筑师没关系了。我觉得未来社区的交友可能是未来社区规划的一个重点地方,但是过分的理想化可能是不现实的,那未来的趋势是什么,或者是一个综合性社区的都是有可能的,也希望我们作为居民能够看到一个更融合、更开放的社区。

畅言网编辑:

我想问问祁总,针对老龄化的现象,作为规划师,在社区项目设计时有哪些前瞻性的考虑?

祁艳:

针对老年建筑国家有相应的规范,无障碍的一些设计规范。对于老年人来说实际上也是物质和精神上两个方面,大家可以看到以前父母都不远游,而现在是父母跟着小孩满处跑。老年人可能在活动方面在无障碍设计上面要注意安全,其实老年住宅最重要的就是无障碍。现在国内有很多的提法像老年社区,老年公寓,或者是各种类型的养老产品,包括医疗板块的养老建设,养生方面的产品建设是这样,就是针对未来老龄化的一个趋势。这种产品的设计方面可能更多的是要保证医疗。美国有一个太阳城,它是专门的一个老年的社区,人只有到了60岁才能在那里建一个ID,然后重新开始生活,可以是花店的老板也可以是咖啡厅的老板,就是说这是一个很极端的老年人才能生活的一个地方,当然有很多背后的设施在支撑这个社区的发展,但是我觉得那个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产生的状态。中国再过二十年像没有孩子的人到了中老年可能更要求一个全新的生活,就有必要建设一些大型的完全的社区,里面配套中老年人需要设施和护理的条件,老年人在这里可以建立精神的家园。

杨韬,匠人规划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杨韬:

之前大家都提到了万科,我觉得万科很厉害,大家在谈住宅的时候都离不开他,我觉得包括我们在做很多住宅的时候也是碰到,包括万科提的业主餐厅,现在特别是中国对餐饮方面都不太信任,万科他对自己的业主他有专业的餐厅服务,非常贴心。我之前自己去三亚置业的时候,我考虑度假这种住宅,其它的产品我觉得很难在建筑上做出差异,但是他这种人性的服务和关怀打动了我。第一他可以跟我说,你只要在一般的飞机场把你的小孩送上飞机,万科物业全程托管,单这一点上我觉得他打动了我,至少我觉得我在很忙的时候真的没有时间陪小孩的时候,我可以真的是尝试一下。第二个就是刚刚大家都讲到,就是人的终极梦想,就是所有中产阶级的终级住宅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他们提出来所有人的终级住宅是个别墅,所以我们其实也有个案子,我们也在不断尝试,当时我们拿到这个任务书的时候很惊讶,他是什么样的一个任务书呢?就是要所有的业主允许定制式的别墅,而且是大规模定制式的别墅,因为目前来说这个还是比较有一定的保密性,而且我们也在探索当中。就是说他具体的做法是业主可以选户型,可以选外立面,可以选花园的大小,他现在就是说其实你是选一块地,然后我们针对不同的业主进行服务,你可以择邻而居,就是真正做到择邻而居。假如我们在座各位大家都是设计师,我们希望住在一起,比如你拿10亩的地,你可以自己分割,然后有不同的大小,然后进行出售。他们要做的就是一个理想者,就是让你可以在这里选到你一生中的终极住宅。第三,就是我们如何做到我们的住宅真正是让别人觉得骄傲,我觉得今天在会上大家谈到可能社会学的问题谈比较多,但是我们真正实实在在去做的外立面、建筑的空间反倒是很少探讨,我觉得这有问题,这到底是我们设计师的问题还是社会的问题,就包括社会学的这些东西到底是谁在做?我在实践中的感觉设计师好像考虑很多社会学的问题,他没有这么大的协调能力和决策能力,所以更多可能是政府在做,但是政府现在关心的更多的是整体大利益的平衡,是会趋于某种利益的一个关系。包括目前中国政府的这种权力制约的因素,我觉得就是往往会忽视了社会学的问题,而社会学问题不是我们设计师能够去主导的,我们设计师现在能够在空间、形态、建筑立面、建筑造型方面。

最后想说的就是,我们现在碰到江苏一个很小的企业,这个企业不知名,但是他服务的都是世界500强的这种供应商,他是一个很小的公司,但是他对员工的这种关怀跟我们传统认识的这种工厂的模式不一样,他们更多希望员工把公司当作家,不光是他们的家更是他们家人的家。他们所有的设计围绕的是如何让所有员工的家属愿意来这里。如何去做好宜居城市?处理宜居城市跟社区规划之间的关系,我们设计师在其中可以贡献一份力,但是我们应该还有更大的一个余力去考虑对人性的关怀,针对每一个不同阶层的需求,客户的满意其实我觉得就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如果一个房子是我们认为很好、开发商和政府认为很好,但是住的人认为不好,我觉得会不会是有问题?所以我的观点就是,所有的住宅都是给居住者服务的,居住者应该是第一位,其次才是利益的相关方,然后才是我们的政府。但是现在很多事情,不管是设计师的设计费也好,我觉得这个是大家面临的现实的问题,可能往往我们的排序是反过来的。第一位我们可能满足政府、开发商,然后是相关的利益者,最后才是考虑我们的使用者,然后他们一些真实的感受包括一些附加值。现在很多开发商,更多的是考虑经济因素。

畅言网编辑:

我们往往会怀念之前曾经住过的街区或者胡同,寄托了更多的情感因素,我想问杨总作为设计师,在住区设计时会考虑使用者这种情感的诉求,在设计中考虑一些城市文脉的延续和人文关怀?

杨韬:

你问的是关于我们城市地脉文脉延续的问题,那地脉文脉真正的能达到大家共鸣,就是设计师看了觉得好、艺术家看了也觉得有品味,老百姓看了他也觉得我真的能够读懂这样一个城市,但是现在更多的是什么呢?设计师读得懂,老百姓读不懂,老百姓读得懂,开发商读不懂,我觉得现在抓住这个平衡点非常难。如果你自己家可以做一个房子,可以做一个定制式的别墅,一个人在生长的0-14岁之间成长的一个环境,所接触的事物,在他成年后对他的影响还是挺大的,怀念小时候看到的这种东西,这种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像在上海弄堂里长大的小孩,他可能就是里弄这种感觉,西北的可能更多的是这种粗矿气息,所以说应该是跟人的愿景观是息息相关的。

方治国:

在整个的一个实践当中和自己学习到现在从业,我们也是广泛在全世界在走,去过美洲也去过欧洲。其实欧洲的模式跟美洲的模式在社区实践上是有不同的,为什么我们看到欧洲在混合社区上做得比较成功?尤其是我们中国现在经济快速发展,其实物质上是一个超快速的增长,它除了环境带来资源以外,相应的是对物理的环境,我们固定的投资是极速的增长,其实我们会发现包括很多讨论社会的意志形态,包括社会道德的价值观,其实是跟物质的发展是不匹配,各方面的增长和我们享受到的物质生活是不匹配的,所以会出现那么多的社会矛盾,我们现在听到的新闻都是蛮负面的,从假食品、假药,我相信这是一个社会形态的问题。

那为什么我们讲现在我们以这个时间节点回去看,欧洲他为什么成功,我相信在任何一个高速发展的经济体,日本、台湾,他们其实在60、70年代也经历过我们这样的经济高速发展,今天我们所经历的所有社会问题他们也经历过,那在现在的经济环境下,其实他们已经趋于一种稳定性,人文环境包括生活形态比我们当下要好。那我们现在回顾欧洲的话,包括德国他们有很多很好的模式。我的思考是在于,他们整个公民平均的素质水平是很高的,他们虽然是有不同的阶层,可能有富裕阶层,贫民阶层,但他们首先贫富差距并不会特别显著,还有一个是价值观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已经趋于稳定。就是在这么多年的积累从文化包括我们现在经常听到的,我们中国从小父母的教育是我们好好读书将来怎么出人头地,没有父母说你去做一个修水管的工人,相信我们教育下一代都是这种方式,当然可能有亚洲这种文化的影响。包括我去欧洲的时候跟当地人去交流,他们可以开一个餐馆,祖孙三代开到现在已经历史快70年了。那么在中国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就是要把这个店开得更大,然后不断开分店或者连锁,所以说他们的价值观是比较稳定的,从自己的生活中得到快乐,他并不是说一定要做成什么样。包括工匠,欧洲古典建筑的发展,人文、建筑、艺术的至高点通常就是他们的教堂,他们的教堂是修几百年,然后现在还没有完工,然后我们再看他们那有一个石塑的栏杆,都是所有的工匠在雕那个雕塑,都是无数的这种人在默默的奋战。我想说的就是我们看到的现象就是欧洲现在很成功,其实他的背后是在于他的人文所有社会公民平均的水准,从文化艺术的修养、价值观上是趋于一种稳定的状态。

责任编辑: Jing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